English

学界伟人书林珍品

2000-05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王道成 我有话说

清代学术史上,有一位与顾炎武、黄宗羲一起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学者,他就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。

王夫之,字而农,号?斋,湖广衡州(今湖南衡阳)人。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,学者尊称为船山先生。

王夫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。崇祯五年(1632),年十四,考取秀才。崇祯十五年(1642),赴武昌乡试,以《春秋》第一名中举人。是年冬,赴京会试,到达江西南昌。这时,以张献忠、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,不仅在河南重创明军,连克洛阳、开封、荆州,而且挺进苏皖,江南震动。与此同时,清军又破关而入。明王朝的统治,处于风雨飘摇之中。十六年(1643)正月,崇祯帝被迫下诏,将会试推迟到本年八月举行。而农民军连克湖广承天(今湖北安陆)、蕲州(今湖北蕲春)的警报,使王夫之心急如焚,匆匆取道吉安,返回故乡。十月,张献忠攻占衡州,就地招贤纳士,王夫之与其长兄介之隐匿衡山,拒不受聘。为了使王夫之兄弟就范,农民军将其父王朝聘扣押起来作为人质。王夫之闻讯,用利刃刺伤自己的肢体,让人抬到农民军驻地,并称王介之已死。随后,乘隙潜逃。

明王朝灭亡后,王夫之痛哭流涕,数日不食。他在《悲愤诗》中,诋毁农民军“横流滔天,祸婴君上”。他避居衡山双髻峰,期待勤王师起,恢复明王朝的统治。顺治五年(1648),降清明将金声桓、李成栋先后在江西、广东反清,南明永历政权乘势收复东安、道州(今湖南道县)、武冈、宝庆(今湖南邵阳市)、郴州(今湖南郴县)等地,王夫之与其挚友管嗣裘、夏汝弼、僧性翰等在衡山起兵响应。因准备不周,被清军击溃,王夫之被迫离开故乡,出走肇庆。顺治七年(1650)三月,因大学士瞿式耜的推荐,王夫之在梧州就任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。当时,奸党王化澄等勾结外戚、宦官,招权纳贿,紊乱朝政。给事中金堡等上书弹劾,反被诬陷,称为“五虎”,逮入锦衣卫,严刑拷问,必欲置之死地。王夫之仗义执言,一再上书,揭露王化澄罪行。奸党恨之入骨。这时,湖广攸县有人编了一本咏梅诗集,并假托王夫之之名写了一篇序。王化澄便以此为借口,策划兴起大狱。王夫之听到这一消息,气愤之极,至于咯血,疏请辞职。幸亏联明抗清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出面营救,才得以给假谢病入山了结。王夫之离开梧州,去桂林,依瞿式耜。闻母病,返回衡州。

顺治八年(1651)正月,王夫之回到家乡,才知道母亲已于去年八月逝世。他决定在衡阳、邵阳、祁阳之间的耶山下隐居,“俟曙而鸣”。顺治十一年(1654),清军再度控制湖南全境,铁骑四出,搜捕抗清志士。王夫之被迫逃离耶山,改变姓名,身穿瑶民服装,在零陵、郴州、耒阳、常宁一带东躲西藏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在苦难的岁月里,王夫之开始著书立说,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,构建自己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。

顺治十四年(1657),永历政权退往云南,清军与南明军的战场西移。王夫之结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流亡生活,回到故乡。年过四十的王夫之,终于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,得以集中精力,从事学术研究,写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著作。

康熙十七年(1678)三月,穷途末路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。其幕僚试图请王夫之草拟《劝进表》,王夫之断然拒绝,随即避入深山。八月,吴三桂暴亡,叛军西遁,清军收复湖南。

康熙二十八年(1689),偏沅巡抚郑端得知王夫之的人品学识,十分钦佩,嘱咐衡州知府崔某亲往馈赠粟帛,王夫之称病不见,受其粟,返其帛。

王夫之的晚年,仍然专心著述。尽管病魔缠身,依然“置楮墨于卧榻之旁,力疾而纂注”。康熙三十一年(1692)病卒,年七十四。

王夫之的论著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天文、地理、历法、文字、音韵诸多领域。他不“因习气”,不“守一先生之言”,“尽废古今虚妙之谈而返之实”。《易·系辞》说,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以往的学者认为“道”先于“器”而存在。王夫之则认为,“天下惟器而已矣”,“无其器则无其道”。宋明理学家将“天理”和“人欲”对立起来,主张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王夫之则认为,天理即在人欲之中,“人欲之大公,即天理之至正。”宋明理学家鼓吹“知行合一”,“知先行后”。王夫之则强调行的重要性,认为“行先行后”,“行可兼知,知不可兼行”,绝不能“离行以为知”。他还鞭挞封建专制制度、认为“天下非一姓之私”,主张把所有的土地“授民而作赋”,并且提出“平天下者,均天下而已”。他注释儒家经典,也别开生面,发前人所未发。

王夫之著作宏富,有目可考者约100种,400多卷,500余万字。他的主要著作,政治、经济方面的有:《黄书》、《噩梦》等;哲学方面的有:《周易内传》、《周易外传》、《老子衍》、《庄子通》、《张子正蒙注》、《思问录》、《相宗络索》等;文学方面有:《诗广传》、《楚辞通释》、《古诗评选》、《唐诗评选》、《斋文集》、《斋诗编年稿》、《斋诗话》等;史学方面有:《读通鉴论》、《宋论》、《永历实录》等。

由于王夫之家境清贫,书籍纸笔大都由故友、门人供给,书写成以后,就将书赠给他们,留在家里的很少。而他的故友、门人中又没有达官贵人。他所著之书,生前只刊行了《乾涛园集》1种,所以,他的名字也鲜为人知。他逝世后,其子王?在湘西草堂曾刊行十余种,但是,流传甚少。乾隆年间,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收入王夫之关于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的注释和考异6种,存目2种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王夫之的裔孙世全第一次以《船山遗书》之名刊印王夫之的著作,收入18种,150卷。同治四年(1865),曾国荃在安庆设局,重刻《船山遗书》,增至56种,288卷。曾国藩亲自校阅其中的部分著作并写了序言。因为此书刻成于南京,而南京古称金陵,所以被称为“金陵本”或“曾本”。随着王夫之著作的传播,他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才逐渐被人们认识,他的影响与日俱增。维新志士谭嗣同在《仁学》一书中盛赞王夫之,他说,“五百年来学者,真通天人之故者,船山一人而已。”1933年,上海太平洋书店重印《船山遗书》,又增补著作12种。这一版本,称为“太平洋本”。虽然还没有“尽得先生遗著”,却已“十得其九”。但是,此书仅印行了700部。时至今日,不仅135年前刊印的“金陵本”已是凤毛麟角,66年前印行的“太平洋本”也很难寻觅了。最近,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傅云龙、吴可先生主编、精装8巨册的《船山遗书》,以“太平洋本”为底本,以“金陵本”及其他版本、著作参校,简体横排,重新标点。对于深入研究王夫之,弘扬传统文化,振奋民族精神,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。

本书顾问:张岱年、戴逸等。主编:傅云龙、吴可。由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。购书热线:(010)6201312162050948

6252787865934365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